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 于 2025-3-21 10:11 编辑

英 诗《 Stray Birds(2. 3)》汉 译《 泰 戈 尔 - 飞 鸟 集(2. 3) 》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Rabindranath - Tagore / 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飞鸟集》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首次出版于1916年。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由于诗人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一支善于表达心曲的妙笔,这些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就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飞鸟集》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对于中国的“小诗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 原 文 / 解 读 / 中 译 文
Tagore's《 Stray Birds(2. 3)》
—— by Rabindranath - Tagore(IND / 1861—1941)
英 诗《 泰 戈 尔 - 飞 鸟 集(2. 3)》
—— 原 著 -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印度 / 1861—1941)
汉 译《 泰 戈 尔 - 飞 鸟 集(2. 3)》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1. 23
1. 《 飞 鸟 集(2)巡 演 志 序 》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 b
喏,一组组,一群群,世上巡演人:你们,是你们, 经我只言片语,将各自剧组足迹,留在这些文字里。
a. 小诗令人记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b. 此处词义:引出介词短语,补充明确 leave 及 footprints 语义/状态 c. 题为本作追加,以阐明主题立意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路有智行者 偶得馍两个 把腹恍然曰: “ 馍2饱我——啊咯—— 馍1——啊咯咯—— 枉食矣——啊咯——咯咯 ” ... ... ---------------------------------------------------------------------
《 沉 鱼 落 雁 罗 伯 特 诙 谐 隽 永 写 什 么?(第二卷)》
(7)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十 六 字 令 】- 年
—— 博文选集 - 中国长春 - 2020. 1. 12
年,至亲至爱在身边
善相处,何日不过年?
年,安居乐业度恬淡
双无忧,何日不过年?
年,丰衣足食人康健
每一天,何日不过年?
《 喜庆初一 热闹十五 四海龙腾 名家射虎 》
(1)
——原 著 / 李 世 纯 - 中国 长春

立 意:时至春节,偶发奇想
[握手]

校园札记截屏(汉译英)
英文校园札记
• One of my wishes long before, that is to study in Beijing,in the end
came true last year.
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愿望,求学北京,终于在去年实现了。
• The city of Beijing feels really magical,or old and modern.
北京这个城市感觉真是很神奇,既古老又时尚。
• In the first class, our vocal music teacher, a foreigner few years older
than, gave us all an especial gift,or rather a word of
unforgettable advice,
在第一课上,我们的声乐老师,一位稍大我几岁的外国人,把一件特殊的礼物,
一句难忘的忠告送给我们大家,
• your tomorrow is just your today, your today's
working, studying, behaving.
你的明天就是你的今天,也就是你今天的工作、学习,行为举止。
• This foreigner speaks Chinese very well,or rather, very clearly, that
is neither quickly nor slowly.
这个外国人汉语讲得很不错, 或更确切说,非常清楚, 既不快也不慢。
• In his class, he often tells us interesting stories, that is let us know
his dreamlike childhood by the River Mississippi.
在课上,他经常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 让我们知道在密西西比河畔他
的梦样童年。
• Sometimes our teacher also ask us little girls a few interesting
questions: such as do you have Gongfu, or Chinese Gongfu? why
do you have an idea that you want to be a mother of only one child ?
有时我们的老师也问我们这些小女孩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你有功夫
吗? 就是中国功夫?你为什么会有打算、想做只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呢?
• Now, our teacher, a youth similar in age to us, a youth
full of interesting stories and questions, is going to return to his
own country.
现在,我们的老师, 一个和我们年令相仿的年轻人, 一个有着许多有
趣故事和问题的年轻人,就要回国了。
• A thought what Mississippi a place far from Beijing
is like come to me at times.
我时常想, 密西西比, 一个离北京很远很远的地方, 会是什么样子呢?

|
|
|
老 爸 · 时 代 · 北 京 人 —— 诗 妹 - 中国 长春 - 2019. 11. 17

国庆假期整理书柜,盯着这张外地革命师生来京临时乘车证,想起看电视时曾问过老爸:动乱年代到底有多乱,什么乱,怎么乱;老爸具体说的,几乎印象全无,唯略有记忆的是一张收据往事。老爸说过: “ 那是第一次去北京,火车停在丰台站。到处是学生队伍,我们徒步来到一个体育场,以后知道是先农坛体育场。在那里,我们被称做毛主席的客人。不久,我们坐上开往北京香山中学的大客车。很快,旅途疲惫不见了,只是感觉这个目的地稍远些,因为路边楼房逐渐稀少,视野越来越宽远,途中还不时看到远方弯道处出现会车用的折望镜,椭圆形,高高大大的。 大客车只身返程,光亮渐渐消失在黑暗。眼前这个中学接待站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不远,离香山公园更近。当时,香山那里有见漫山遍野、漫山遍野的红枫叶。 在接待站,我们领到毛主席像纪念章,还领到乘车证、就餐票、各色被褥等生活必备品。在领用的被子上,记得有姓名等文字信息,有的字是用棉线拼缝在上面的,那是北京学校的师生或是附近居住的北京市民标记的。 近一个月后,我们离开北京回到自己的学校。一天,老师拿给我一封北京来信,我怯怯地接过来,里面有张长纸片。晚上爸爸告诉我:这是收据,它能证明我们寄还的粮票——你们在北京借用的粮票,已经还过,对方已经收到 ... ... ” 手把这张乘车证,放眼室外:啊——现在,北京又是老爸说的那个时节了——漫山遍野、漫山遍野的红枫叶,鲜而不艳,热却不烈,醒目不夺目,淳淳的,厚厚的,实实的,美美的 ... ...
中 秋 问
月亮怨吐槽:人间真情呢
恍然大悟月亮笑:世间真诚啊
最美的一切,要最美的心灵去感受
笃信吧,这是天经,包罗万象,古今中外
不疑吧,这是地义,奖惩善恶,神主安排
您的爱呀,再高尚
世上一切最美,都是天道的奖励
永远回避戏谑虚伪龌龊扭曲觊觎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札记节选 - 汉译英
MY INITIAL APPOINTMENT
- The other day, one of my college's classmates introduces me a girl-friend, who looked charming, pretty, lovely and younger for her age. At first sight,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and didn’t know how I could thank the classmate enough. There and then, we made a second appointment that we should have some further talk besides the lake in a park. Of cause I jumped at the offer, and made it six that same evening.
- Already it had come to the time. Somehow, never did she appear. A quarter was over, then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 again. Now and then, I took looks at my watch, to and fro, I stamped anxiously.
- Just then, from behind came a voice, which was thrown so straight in my direction. I looked round, and made it out soon that with the company of the classmate, the girl I had been waiting for was sitting on a bench a stone’s throw away peeping at me all the ti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