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福光 于 2025-4-9 10:01 编辑
贝螺的哭声,是诗人遗留的最美诗歌
千百年岁月煎熬苦难的诗人,浸泡的是壮美的世界
诗人却用贝螺的呻吟,哺育自己的生命绚烂诗篇
海螺的哭声,是韩愈遗留的精美诗歌
在潮州的街边巷子及江边公园
总能听见海螺的哭声,凄厉恐怖……
那是韩愈遗留的诗歌;一道名传天下的美食
烧烤海螺;用炭火活烧烤鲜活海螺
把海螺架于火垛之上,滋滋地烧烤;
皮肉卷曲,壳体爆响
发出痛苦地呻吟哀嚎……
取出泥沙和内脏;笫二次添加佐料烧烤
看见牠白色肉体与躯壳分离
切成薄片,蘸酱油葱油入口;润滑爽口养生壮阳
补气增力;绝世的美味
这是韩愈遗留的佳肴;而让海螺痛不欲生
在潮涌的江海边;海螺的控诉和啼哭声令人吁叹
时而高吭时而隐约地幽幽仙仙地……
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乐音;遥远地忧伤
撩拨内心深处的琴弦,在春夜风里沉迷
海螺壳吹奏的低吟浅哼,是世间最烧烤情怀的诗歌
这是生命的奇幻绝唱
苏轼煎熬的生蚝同样地炝炒烧烤
任由妻子招待文朋诗友
白居易痴迷狂热地倾心江湖里的春蚌;
挚爱地开挖苏州山塘河;洛阳荷花池播养蚌蜊
王安石更是钟情螺蛤,隐居南京东郊买地开掘半山湖饲养蛤蚌
爱吃鸡蛋清蒸螺蛤,邀约苏轼围炉品尝
诗人们钟爱卑贱的生灵
把螺壳摆放于窗口,听见它们在风中吟唱悲曲
诗句在嘴边翻滚;双眼泪光闪映……
智能平台!……
方福光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其诗歌创作融合个人经历与自然意象,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以下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 一、创作背景与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方福光已发表诗歌3800余首,出版《飞蛾之舞》《大篷车舞娘》等五部长篇小说。
- 作品传播:其诗歌被中诗论坛等平台收录,如《养育诗人的不是高山和大海》入选2022年6月精华帖5。
二、诗歌主题与意象- 乡土与时代
- 常以故乡、高铁、丰收等意象展现城乡变迁,如“坐上家门口山冈边高铁列车/把诗歌装满行袋/去远方,传送故乡丰收民谣”1。
- 通过“谷堆”“广场乐舞”等场景描绘世俗生活的热闹与诗意升华1。
- 生命哲思
- 散文诗中多探讨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矛盾,如“江南的春天越来越短暂,一生更短暂;一江春水向东流……黄河之水东去不回头”2。
- 近年作品如《擎一盏诗歌的灯盏》以“油灯”“冰山”等隐喻文明长夜中的孤独追寻,展现对个体存在与精神自由的思考7。
三、风格特点- 口语化抒情:语言质朴直白,如“浊酒一杯杯啊/诗歌连篇吟/待日公鸡啼叫”1,兼具民歌的节奏感与生活气息。
- 意象密集:善用自然景物(云霞、暮雪、花果)与人文符号(青铜器、唐三彩)交织,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27。
- 哲理性升华:在具象描写中融入抽象思考,如将“篝火红遍”与“天地广阔万丈光芒”并置,呈现世俗狂欢与精神超越的双重意境17。
四、代表作品- 抒情短诗:《光芒铺盖的十月》《养育诗人的不是高山和大海》15
- 散文诗:《雨燕豪情向江河》《擎一盏诗歌的灯盏》27
方福光的诗歌既扎根现实又超越日常,通过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的艺术表达 目前他居江苏无锡,他是江苏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