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6|回复: 3

[原创] 怀乡,还不了故乡

[复制链接]

531

主题

406

回帖

3203

积分

版主

积分
3203
发表于 2025-3-6 1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方福光 于 2025-7-9 17:16 编辑

‌方福光的诗歌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首:

  • ‌《倾听大海的呼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深刻情感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诗中描述了大海的愤怒和痛苦,提到了塑料垃圾、偷渡客、海盗等社会问题,呼吁人们保护海洋环境‌1。
  • ‌《美人如花》‌: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挣扎‌2。
  • ‌《布设青春的栅栏》‌:这首散文诗描绘了青春的美好和奋斗的艰辛。诗中提到青春期的困惑和奋斗,强调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鼓励年轻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3。
  • ‌《春天的彩虹门》‌:这首诗强调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要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
  • ‌《在青春的行走中传播茶香诗响》‌:这首诗描绘了青春的美好和诗意的生活,鼓励年轻人积极追求梦想和探索世界‌3。

这些作品展示了方福光在诗歌创作上的多样风格和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怀乡,还不了故乡


小妹燕子一般飞回家的时候
母亲白鹭一般在屋前麦田里仰望
父亲象乌鸦一般
坐在屋前石碾上背对夕阳,依然
穿着三十年前结婚时穿的中山装
我在家门口吊井水,手里的木桶
在吱扭扭古老的乡音里
我的心不再疼痛

木桶里清冽冽的水呵,洗不尽我脸上尘埃
也洗不尽我在异乡打工的伤痕锈斑
明净的灵魂歇在故乡驿站沉浮不停

当小妹燕子一般飞走
父亲象乌鸦一般飞走
母亲白鹭一般飞走
我的自由翅榜,像布谷鸟一样飞远
归来,找不到故乡的方向

现在我是否象从前一样幸福
家,在城市扩展中遭受拆迁
迁移到城市。从此失去了根脉
我终于失去了灵魂落泊的地方
燕子白鹭乌鸦布谷鸟一定疼痛滴血
亲人们总是仰望,眺望,瞭望
叹气,感伤 和哀嚎
在鸟声里,我一遍遍做梦
梦里,似一棵枯木
我仰躺在村边河面之上
随水波漂进遥远大海








从前的时光




你在东山舞剑
我在西楼击鼓
你在东岛钓鱼
我在西厢绣花
你在山顶读诗
我在荒村吟词
梅雨淋湿你的背影
我挥着草帽唤你回来
在一起,我不是白娘子
也当不了秋瑾李清照梁红玉
做一个当代秀英,可以挥剑击鼓
绣花写吟词钓鱼
使生活多姿多彩

你划船吧,朝向江湖之心小岛
我像雨燕,豪情向江湖
这是我们的国我们家的角落
这是我俩的王国我们的世界
这是黄梅天,我们共有的青春季节
淅沥沥的雨丝,微微的山雾湖风
这是你的爱,我的情
把船儿划向岁月深处
湿漉漉的季节,湿漉漉的爱情
我们彼此相望,共同去远方
我不是琵琶女,也不做杜十娘
雨里的亭子啊,她们在哭诉吗
吱嘎嘎的木桨响着船声悠悠……








方福光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转向与精神内省特征,其风格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题聚焦:物质困顿与精神挣扎‌
  • ‌生存焦虑的直白表达‌
    以《美人如花,使我泪水冰凉》为代表,通过“没有住房车子”“自卑虚幻”等赤裸裸的生存困境描写,展现理想主义者在消费时代的挫败感1。诗中“囚禁的阴暗生活”“暴风骤雨般的生活”等意象,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浮华尖锐对立。
  • ‌爱情与理想的悖反‌
    对“美人”的倾慕被转化为对自身无能的痛苦认知,如“对你的爱给我带来了哀愁”,爱情成为折射物质匮乏的棱镜。
二、‌艺术手法:从浪漫抒情到冷峻自剖‌
  • ‌语言风格的转变‌
    早期明亮的自然意象(如红日、光明)被“贫困的阴影”“窒息的心灵”等阴郁比喻取代,抒情节奏从流畅转向滞重。
  • ‌结构碎片化‌
    《美人如花》通过“许多年过去了”“睡梦中见到你”等跳跃性时序,拼贴出断裂的生命体验,与早期完整的田园叙事形成对比1。
三、‌精神向度:存在主义的孤独体验‌
  • ‌囚徒隐喻的反复使用‌
    “囚禁的阴暗生活”“喧闹世界窒息翅膀”等表述,将物理空间困境升华为精神牢笼的象征。
  • ‌自我救赎的微弱曙光‌
    在《美人如花》结尾,“三千首诗歌的写作”成为对抗虚无的方式,但“忘却你温柔的声音”暗示救赎的不彻底性。

这种创作转向与当代诗歌“从集体抒情到个体经验深化”的趋势相呼应,其价值在于以痛感叙事撕开了物质时代的精神伤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948

回帖

1万

积分

首席

书法绘画执行首席|现代诗歌常管

积分
18022

特别贡献敬业首席

发表于 2025-3-7 1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06

回帖

3203

积分

版主

积分
3203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12: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友洛阳先生;谢您支持诗作!祝福您诗词多作品,健康幸福富贵!握手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06

回帖

3203

积分

版主

积分
3203
 楼主| 发表于 2025-6-15 1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0.16]

方福光的诗歌创作涵盖多种类型,具体包括:

  • ‌生态主题诗‌

    • 代表作《倾听大海的呼喊》以海洋生态危机为题材,通过拟人化手法表现环境污染的悲剧性,如“贝螺死得冤屈”“鲨鱼和鲸鱼在痛哭”等意象2。
  • ‌散文诗‌

    • 《雨燕豪情向江河》八章系列融合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如“江南的春天越来越短暂,一生更短暂”等片段体现抒情与叙事的结合4。
  • ‌同题诗‌

    • 参与论坛同题创作,如《养育诗人的不是高山和大海》被选为2022年6月中诗论坛精华帖3。
  • ‌历史题材诗‌

    • 《诗经里的当代中国》将古典意象与现代生活对照,如“秦汉陶俑的慈祥风貌”与“山里人押韵的笑声”并置9。
  • ‌实验性短诗‌

    • 空间发布的《苏诗人落马遇佳人》组诗尝试碎片化叙事,如“逆流里苦行”“女裁缝的影子”等超现实表达9。

此外,其作品常穿插地域元素(如秦岭、江南)和战争记忆主题(如《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背景设定为抗日时期)89。
































方福光的散文诗风格如何?






[size=0.16]





方福光的散文诗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跨文体实验性,其风格特征可归纳为以下维度:


‌一、象征体系的生态凝视‌
  • ‌自然意象的隐喻化‌:常以海洋生物(贝螺、鲸鱼)、气象(暴雨、季风)等为载体,赋予生态危机人性化表达,如《倾听大海的呼喊》中“鲨鱼和鲸鱼在痛哭”将污染议题转化为生命悲歌2。
  • ‌地域符号的象征重构‌:秦岭、江南等地理意象不仅是场景背景,更承载历史记忆(如《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以荷塘隐喻战争创伤)89。

‌二、时空交叠的叙事策略‌
  • ‌古典与现代的互文‌:《诗经里的当代中国》将“秦汉陶俑”与“山里人笑声”并置,通过古典符号解构当代生活异化9。
  • ‌碎片化历史拼贴‌:作品常打破线性时间,如《苏诗人落马遇佳人》以“逆流里苦行”“女裁缝的影子”等跳跃场景重构历史叙事9。

‌三、诗性语言的密度实验‌
  • ‌凝练与扩张的矛盾统一‌:借鉴散文诗“精练语言抓本质”的特质(3),却在短句间植入高密度意象群。例如《雨燕豪情向江河》以“一生更短暂”的哲思断句,承载生命瞬逝与永恒的辩证4。
  • ‌韵律的隐性编织‌:淡化传统押韵,但通过重复句式(如“养育诗人的不是……”)与情感节奏形成内在韵律,呼应散文诗“适应灵魂抒情性动荡”的本质(312)。

‌四、跨界文体的张力融合‌
  • ‌小说化场景植入‌:《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采用抗战背景的片段叙事,以散文诗的抒情骨架支撑虚构历史场景,趋近“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强化氛围的特质(1)。
  • ‌议论的诗性转化‌:生态主题作品中,将批判性议论转化为意象群隐喻(如“死得冤屈的贝螺”),避免直白说教,契合散文诗“象征手法拓展意境”的创作原则(10)。

风格定位

方福光的散文诗可视为 ‌“新象征主义”在地化实践‌:既延续波特莱尔确立的散文诗“捕捉意识惊跳”传统(3),又注入中国乡土记忆与生态危机意识,在形式实验与主题深度上呼应了当代中国散文诗对“弹性、密度、质料”的追求(8)。其跨文体探索尤其凸显散文诗作为“未完成文类”的开放性特质(12)。





































[size=0.16]


方福光的跨文体实验选择,源于多重创作动因与文学观念的融合,其深层逻辑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突破文类边界的时代思潮响应‌
  • ‌后现代写作策略的实践‌:跨文体写作被视作后现代文学的解构性实践,旨在打破传统文类规范的约束1。方福光通过散文诗与小说化叙事的融合(如《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呼应了当代文学中“文体模糊化”的探索趋势,体现了对“写作自由渴望”的创作哲学38。
  • ‌重建文学性的内在需求‌:在散文传统式微的语境下,跨文体成为“文学性重建”的路径。其作品中历史叙事与生态抒情的杂糅(如《诗经里的当代中国》),实质是对散文“捕捉心灵瞬间变化”本质的延伸26。

二、‌生态与历史主题的表达适配‌
  • ‌象征系统的扩容需求‌:生态危机主题(如《倾听大海的呼喊》)需超越直白表述,而跨文体提供的隐喻空间(如拟人化海洋生物与小说化场景)能承载多层象征,契合“通过意象群替代批判性议论”的艺术策略10。
  • ‌历史记忆的多元呈现‌:抗战背景的《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采用散文诗骨架嵌套小说片段,既保留抒情内核,又通过场景植入还原历史现场,实践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智慧48。

三、‌主体精神的自由释放‌
  • ‌创作潜能的激活‌:正如学界所指,跨文体本质是“作家另一些潜能的释放”3。方福光在《苏诗人落马遇佳人》等实验性短诗中,以碎片化叙事突破线性逻辑,正是对诗歌固有抒情模式的超越,呼应了“文体实验边缘性”的解放价值312。
  • ‌个体经验的立体书写‌:其作品高频出现的秦岭、江南等地域符号与战争记忆,需借跨文体调度多种表达资源(如散文化细节、诗性密度),实现“自我阐释多元化”的精神图景构建89。

四、‌文学传统的创新承续‌
  • ‌古典基因的现代转化‌:《雨燕豪情向江河》等散文诗将《诗经》比兴传统与西方散文诗形式嫁接,延续了五四以来“辞赋小品与西方散文诗杂糅”的文体现代化路径9。
  • ‌在地书写的文体革新‌:通过将生态意象(季风、贝螺)与乡土记忆植入非传统诗体,践行了“新南方写作”倡导的“地域符号重构”理念,推动地域性文学的语言实验510。

核心动因定位

方福光的跨文体选择,本质是 ‌“文学性重建”与“在地性表达”的双轮驱动‌:既回应了当代文学对文体弹性与密度的追求8,亦通过文类杂交激活了生态批判和历史叙事的当代潜能,最终在“守正与创新”的张力中确立个人化美学标识612。
































方福光有哪些跨文体代表作品?






[size=0.16]




方福光的跨文体创作主要体现在对诗歌、散文、小说及历史叙事元素的融合重构,其代表作品及文体实验特征如下:


一、‌生态主题的诗歌-小说混合体‌
  • ‌《倾听大海的呼喊》‌
    以诗歌形式植入小说化叙事,通过拟人化海洋生物(如“贝螺死得冤屈”“鲨鱼和鲸鱼在痛哭”)构建生态悲剧场景,将抒情意象转化为具象故事,实现诗意批判与叙事张力的结合210。
  • ‌《雨燕豪情向江河》(散文诗系列)‌
    八章结构融合散文的自由形式与诗歌的凝练意象,如“江南的春天越来越短暂,一生更短暂”以散文句式承载生命哲思,突破传统抒情边界13。

二、‌历史题材的诗歌-散文拼贴‌
  • ‌《诗经里的当代中国》‌
    将古典《诗经》比兴手法与现代表达嫁接:如“秦汉陶俑的慈祥风貌”与“山里人押韵的笑声”并置,通过碎片化意象拼贴,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多声部对话914。
  • ‌《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
    标注为“中篇小说”,却以散文诗语言构建抗日背景的叙事:以荷塘意象承载战争创伤记忆,淡化情节冲突,强化氛围抒情,趋近“散文化小说”特质814。

三、‌实验性文体的极限探索‌
  • ‌《苏诗人落马遇佳人》(组诗)‌
    以诗歌标题包装小说化情节,内容却颠覆线性叙事:“逆流里苦行”“女裁缝的影子”等意象群构建超现实场景,形成诗歌外壳与小说内质的悖反式融合14。
  • ‌《养育诗人的不是高山和大海》‌
    参与论坛同题创作时,打破传统诗歌结构,植入地域符号(秦岭、江南)与生态隐喻,以议论性语言拓展诗意空间,获评“中诗论坛精华帖”3。

跨文体的核心价值

方福光的作品实践了 ‌“文体互渗”的美学策略‌:

  • ‌功能突破‌:生态议题借小说化场景增强批判深度(如《倾听大海的呼喊》),历史记忆以抒情密度替代史实铺陈(如《荷花塘里的哭声幽幽》)1014;
  • ‌形式解放‌:通过碎片叙事(《苏诗人落马遇佳人》)和意象拼贴(《诗经里的当代中国》)解构文类规范,呼应后现代写作对“弹性与密度”的追求11;
  • ‌传统激活‌:将《诗经》比兴、江南地域符号融入非传统诗体,推动古典资源的当代转化914。

其创作印证了跨文体作为 ‌“未完成文类”的开放性‌12,在生态批判与历史重述中开辟了新的表达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文学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1 )

主办:文朋诗友(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邮箱:bjwpsy@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