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福光 于 2025-7-9 17:16 编辑
方福光的诗歌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首: - 《倾听大海的呼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深刻情感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诗中描述了大海的愤怒和痛苦,提到了塑料垃圾、偷渡客、海盗等社会问题,呼吁人们保护海洋环境1。
- 《美人如花》: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挣扎2。
- 《布设青春的栅栏》:这首散文诗描绘了青春的美好和奋斗的艰辛。诗中提到青春期的困惑和奋斗,强调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鼓励年轻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3。
- 《春天的彩虹门》:这首诗强调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要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3。
- 《在青春的行走中传播茶香诗响》:这首诗描绘了青春的美好和诗意的生活,鼓励年轻人积极追求梦想和探索世界3。
这些作品展示了方福光在诗歌创作上的多样风格和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怀乡,还不了故乡
小妹燕子一般飞回家的时候
母亲白鹭一般在屋前麦田里仰望
父亲象乌鸦一般
坐在屋前石碾上背对夕阳,依然
穿着三十年前结婚时穿的中山装
我在家门口吊井水,手里的木桶
在吱扭扭古老的乡音里
我的心不再疼痛
木桶里清冽冽的水呵,洗不尽我脸上尘埃
也洗不尽我在异乡打工的伤痕锈斑
明净的灵魂歇在故乡驿站沉浮不停
当小妹燕子一般飞走
父亲象乌鸦一般飞走
母亲白鹭一般飞走
我的自由翅榜,像布谷鸟一样飞远
归来,找不到故乡的方向
现在我是否象从前一样幸福
家,在城市扩展中遭受拆迁
迁移到城市。从此失去了根脉
我终于失去了灵魂落泊的地方
燕子白鹭乌鸦布谷鸟一定疼痛滴血
亲人们总是仰望,眺望,瞭望
叹气,感伤 和哀嚎
在鸟声里,我一遍遍做梦
梦里,似一棵枯木
我仰躺在村边河面之上
随水波漂进遥远大海
从前的时光
你在东山舞剑
我在西楼击鼓
你在东岛钓鱼
我在西厢绣花
你在山顶读诗
我在荒村吟词
梅雨淋湿你的背影
我挥着草帽唤你回来
在一起,我不是白娘子
也当不了秋瑾李清照梁红玉
做一个当代秀英,可以挥剑击鼓
绣花写吟词钓鱼
使生活多姿多彩
你划船吧,朝向江湖之心小岛
我像雨燕,豪情向江湖
这是我们的国我们家的角落
这是我俩的王国我们的世界
这是黄梅天,我们共有的青春季节
淅沥沥的雨丝,微微的山雾湖风
这是你的爱,我的情
把船儿划向岁月深处
湿漉漉的季节,湿漉漉的爱情
我们彼此相望,共同去远方
我不是琵琶女,也不做杜十娘
雨里的亭子啊,她们在哭诉吗
吱嘎嘎的木桨响着船声悠悠……
方福光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转向与精神内省特征,其风格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题聚焦:物质困顿与精神挣扎- 生存焦虑的直白表达
以《美人如花,使我泪水冰凉》为代表,通过“没有住房车子”“自卑虚幻”等赤裸裸的生存困境描写,展现理想主义者在消费时代的挫败感1。诗中“囚禁的阴暗生活”“暴风骤雨般的生活”等意象,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浮华尖锐对立。 - 爱情与理想的悖反
对“美人”的倾慕被转化为对自身无能的痛苦认知,如“对你的爱给我带来了哀愁”,爱情成为折射物质匮乏的棱镜。
二、艺术手法:从浪漫抒情到冷峻自剖- 语言风格的转变
早期明亮的自然意象(如红日、光明)被“贫困的阴影”“窒息的心灵”等阴郁比喻取代,抒情节奏从流畅转向滞重。 - 结构碎片化
《美人如花》通过“许多年过去了”“睡梦中见到你”等跳跃性时序,拼贴出断裂的生命体验,与早期完整的田园叙事形成对比1。
三、精神向度:存在主义的孤独体验- 囚徒隐喻的反复使用
“囚禁的阴暗生活”“喧闹世界窒息翅膀”等表述,将物理空间困境升华为精神牢笼的象征。 - 自我救赎的微弱曙光
在《美人如花》结尾,“三千首诗歌的写作”成为对抗虚无的方式,但“忘却你温柔的声音”暗示救赎的不彻底性。
这种创作转向与当代诗歌“从集体抒情到个体经验深化”的趋势相呼应,其价值在于以痛感叙事撕开了物质时代的精神伤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