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方福光 于 2025-6-8 14:25 编辑
我们不需要分裂的生活和世界
我们需要共同的命运和生活, 太多缺少人性的罪人继续在分裂世界, 严重的不对称社会圈层意味着忽视平凡群体; 仍然在造成道德和穷富的边缘化与排斥穷人。 资本主义以新的全球形式, 制造了一张经济和文化思想与权力霸凌的地形图。
生活的版图已无法变得均衡,局部、具体与偶然的差异性; 具有侵犯伤害奴役的长期战略; 所谓博爱与圣光的共享文明太虚假幻化。 世界的不平等使主权人权变得囚笼憔悴和疲态。 如何展开地位距离导致分配太奇诡秘境。 对立上紧张关系,让社会撕裂或者陷入怪圈。 上层人干着贪污玩乐的下流勾当。 底层普通人却在明媚霞光下挣扎;躬耕于阴影下冰冻; 生活令人麻木无奈地颤抖;包裹虐待虚弱忧愁的心灵; 如花瓣在寒风里飘落……
构建的所谓自由与幸福梦想太难。 无法摆脱束缚的罪恶衣裙; 拆除反复凸显的虚伪面具和不同红墙白墙和黑墙…… 不均衡和被低估的人民智德成为战略家的稻草人。 只在旯旮摇摆意味着忽视茫身影; 拥抱爱的鸟们飞舞在江湖阡陌间; 被炽热光芒灼伤了双眼;翅膀在果林里掉落。
激进的诗人们,写下低沉暗黑的现代诗歌; 早已不把爆烈生活当作责任和使命;鬼缩在自己世界狭缝里; 写些爬虫蚂蜂般诗歌;在清亮湖畔採摘花香而已。 哎唷呵呵……青铜之下的诗词回声。 中国红里的鼓声多么响亮远扬…… 意味着不必忽视自己的存在! 共同享受这个世界赋予的真爱和支付劳动和技能…… 在你行走的城市和私人领地写下信仰和追寻的博爱; 以豪迈气概和神勇之明确定生命含金量,钟情于时代繁华。
方福光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诗意化、浪漫主义倾向和散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诗意化的意象运用- 自然意象与生命哲思
常用"红日""土地""花树""江河"等自然意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如《红日照映黑白世界》中,"红日"象征生命的光明与希望,将"公鸡唤醒土地""母亲疼痛诞生儿女"等场景升华为对生命起源的诗歌礼赞1。 - 乡土符号的诗性转化
在散文《江南美人花》中,山村女性的"红棉袄"被喻为"春枝上的桃花",寺庙牌坊成为诗意背景,将民俗场景转化为审美意象7。
二、散文化的叙述结构- 淡化情节,强化情感流动
作品常以片段化场景替代完整故事线。例如《举起铁锹走上山岗》中,通过"雪原""唐朝宫殿""华清池背影"等跳跃性画面串联情感,形成抒情蒙太奇7。 - 虚实交织的时空表达
《贝螺的哭声》将潮州的海螺声虚构为"韩愈遗留的诗歌",在历史想象与现实声响间构建超验空间7,体现散文化小说"淡化戏剧冲突,专注意境营造"的特点9。
三、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 理想化生命意志
《红日照映黑白世界》中,反复强调"生命尽情歌舞""与仙人共赏落日"等命题,凸显对自由与超越性精神的追求1。 - 夸张的自我投射
组诗《我的坟墓将会在哪里》以"吹笛与白鸥对诗""佩戴王冠醉卧山冈"等意象,塑造孤傲的诗人形象,充满浪漫主义的主体张扬7。
四、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色彩浓烈的修饰
如"绚丽图卷""雄奇绚烂江山"等短语高频出现,强化视觉冲击17。 - 复沓式抒情句式
《到人世间不是为了看太阳》中,"穿越黑暗隧道""忍受孤独"等排比句形成咏叹调般的节奏感7。
风格溯源提示:其创作受到中国新诗浪漫传统影响,与早期郭沫若《女神》的炽烈抒情有精神呼应,同时融合了现代乡土散文的意象重构手法17。
方福光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域风情与生命体验的深度交融- 江南意象的感性抒写:其散文诗通过“柴门”“炊烟”“柳叶”“竹叶”等意象,将江南小镇的闲适、灵秀与个体漂泊感交融,形成既具地域质感又饱含生命眷恋的抒情空间。如《江南小镇,迷醉我的生命》中“透明而又真诚的小镇风情,以诗歌的激情空灵而浪漫”,将乡土情结升华为诗性栖居的寄托1。
- 自然物象的隐喻张力:在海洋主题中,突破传统咏物模式,赋予大海以“愤怒呼喊”“痉挛疼痛”的拟人化形象,如《倾听大海的呼喊》借“鲨鱼痛哭”“塑料垃圾窒息贝螺”等意象,将生态危机转化为对人性贪婪的尖锐控诉2。
二、语言风格的多元融合- 散文化诗性表达:打破传统诗歌形式拘囿,采用自由舒展的散文句式承载诗意。如“怀抱美人在小镇入眠”“随手折竹叶吹响情歌”等句,以生活化口语传递超验的审美体验,兼具叙事流动感与抒情深度1。
- 批判性语汇的锐利质感:诗中反复出现“魔鬼酿造爱情”“穷人沦落”“控诉”“厮杀”等冲突性词汇,以冷峻笔触解剖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道德寓言色彩12。
三、主题开掘的双重维度- 个体生命的哲思追问:在《生命的密码,无人可以解释》等作品中,以“坎坷悲痛”“忧怨委屈”直抵生存困境,同时以“诗歌光芒”“调养心灵”寻求精神救赎,体现苦难与诗意并置的生命观1。
- 社会现实的介入意识:其创作不囿于私人情感,如《魔鬼酿造爱情,穷人沦落爱情》直指阶级差异对情感的异化,《倾听大海的呼喊》更以“屈死灵魂的呐喊”隐喻殖民暴力与生态灾难,彰显诗人对公共议题的深刻关切12。
四、艺术手法的创新性- 意象群的矛盾并置:常将对立意象组合强化张力,如“青草黄/竹叶满地”的凋敝与“吹响音乐情歌”的灵动并存(《江南小镇》),或“火山爆炸”的毁灭性与“飘动如丝绸的鲸血”的凄美交织(《倾听大海》)12。
- 情感载体的具象转化:借鉴“情象”美学(如理论所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将“眷恋”“愤怒”等抽象情感外化为“二胡秃笔”“掀翻的渔船”等可触可感的物象,增强诗歌感染力11。
总结方福光的诗歌以地域为底色,融合散文的自由韵律与批判的锐利锋芒,在个体生命沉思与社会现实观照间建立深层对话。其作品既延续了汉语诗歌“情象共生”的传统,又通过意象创新与语言实验,构建出兼具泥土气息与现代意识的独特诗性空间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