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司马从戎 于 2024-2-25 16:38 编辑
长沙桔子洲
司马从戎
桔子洲位于流经长沙市区的湘江中流,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百米。宋以前,原有四洲。至明清之际,渐变为三洲。南为牛头洲,北为傅家洲,中为桔子洲。时人或统称其为桔子洲。
水落洲连,水涨则洲分,直至只剩下桔子洲。“三洲连,出状元”,系青乌家说法。因洲上有水陆寺,所以又称为水陆洲。
而地质工作者对长沙的地质结构进行取样分析后,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形成年代至少在1万年以上。
桔子洲西瞻岳麓,东濒长沙,介乎山林城市之间。既具山村水乡之趣而不冷僻,又瞻城市楼台而无喧嚣。这种优胜的景致,古人很感兴趣,并赋予其神秘色彩。如“江中时有大水,诸洲皆没,此洲独浮”,“昭潭无底桔洲浮”,“湘人传,其初无根蒂,能与上下,盖江之瑰奇灵异谲诡”。
桔子洲上盛产美桔。南朝诗人鲍照说“桔生湘水侧”。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也有“上多美桔”的记载。
桔子洲旧有水陆寺、拱极楼、江心阁等景点。其中水陆寺相传为宋代所建,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赋诗《岳麓水陆寺》:
“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 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 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 明日重相约,前村访早梅。”
水陆寺和拱极楼还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所在之景。《图书集成 .职方典》云:“拱极楼在水陆寺后,约高七八十尺,西瞻岳麓,俯瞰潭流,草树参差,鸥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风纹霞绮,月炼烟鬟,清光奔会,自然情移。古有联云:‘拱级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潇湘江上有渔歌。’…”
清代余廷灿云:“(拱极楼)雄视俯瞰,所以培护墉隍,夹辅形势,与岳阳、黄鹤相望也。”
关于拱极楼的胜概,前人题咏者甚多。有:
“百尺楼头近水边,嫩红娇绿与洲连; 千家灯火横湘岸,一派晴岚媚远天; 野犬暗闻深竹里,渔翁垂钓绿杨边; 行来古寺追遗迹,断碣残碑不计年。”
此诗咏物写情都很贴切。拱极楼前还镌有楹联:
“五六月间无暑气; 二三更里有渔歌。”
此联与前述一联相比,更胜一筹。
清肖大经《拱极楼消夏诗》中有几联也颇为出色,“游人亭午凭栏处,携得冰弦谱竹枝”,“桃笙石枕清眠熟,柳外微风一阵来”,“晚凉不用蒲葵扇,清露盈盈上客衣”,把个环境描绘得清爽宜人。
这世界并不总是风和日丽。清石承藻便在风雨中登上过拱极楼,体认出的是另一番意境:
“危楼悬百尺,四面敞檐楹; 雨重云迷岳,江空浪撼城; 千樯收浦暗,一鹭立沙明; 清绝潇湘地,应深吊古情。”
自古以来,桔洲以在河之洲,绮丽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文人学士们纷纷留下了不少佳作。
五代前蜀诗人李珣为湘江的秀丽风光和平和生活所打动,曾作一首《渔歌子》,好一幅湘江秋月、渔舟生活的画卷:
“荻花秋,潇湘夜,桔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为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唐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诗云: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归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诗人游有所得,发出了“最多吟兴是潇湘”的感慨,并打算将其新作带回京城,以飨亲友。
唐杜甫滞留长沙时,曾作《清明》诗: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宋代张祁《渡湘江》一诗,则刻画出了湘江胜景: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 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 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 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看,这景致似与京城一样的繁华热闹。
毛泽东曾作《沁园春.长沙》一首,词中也描绘了桔洲风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